主营范围
设计、加工精密机械零部件,工装模具、仪表元器件、机电设备及配件的销售,并提供相关的技术维护,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主营构成分析
2024-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科学仪器 9278万 37.58% 6659万 36.63% 2618万 40.23% 28.22%
医疗器械 6780万 27.46% 5007万 27.54% 1773万 27.24% 26.15%
交通运输 6515万 26.39% 4848万 26.67% 1666万 25.60% 25.58%
其他 2116万 8.57% 1665万 9.16% 451.5万 6.94% 21.34%
按产品分类 机加工件 1.950亿 78.97% 1.443亿 79.35% 5071万 77.90% 26.01%
装配件 4366万 17.68% 3495万 19.23% 870.4万 13.37% 19.94%
其他 572.1万 2.32% 199.6万 1.10% 372.5万 5.72% 65.12%
其他(补充) 253.9万 1.03% 58.44万 0.32% 195.5万 3.00% 76.98%
按地区分类 外销 1.236亿 50.05% 7943万 43.69% 4412万 67.79% 35.71%
内销 1.233亿 49.95% 1.024亿 56.31% 2097万 32.21% 17.00%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科学仪器 4236万 36.72% 2957万 36.37% 1279万 37.56% 30.19%
医疗器械 3536万 30.65% 2641万 32.48% 894.2万 26.26% 25.29%
交通运输 2860万 24.79% 2011万 24.73% 848.9万 24.93% 29.68%
其他 904.6万 7.84% 521.8万 6.42% 382.8万 11.24% 42.32%
按产品分类 机加工件 9168万 79.48% 6531万 80.32% 2637万 77.47% 28.77%
装配件 1877万 16.27% 1442万 17.73% 435.3万 12.79% 23.19%
其他 370.6万 3.21% 133.2万 1.64% 237.4万 6.97% 64.05%
其他(补充) 119.5万 1.04% 25.10万 0.31% 94.35万 2.77% 78.99%
按地区分类 内销 6002万 52.03% 4763万 58.57% 1239万 36.40% 20.65%
外销 5534万 47.97% 3368万 41.43% 2165万 63.60% 39.13%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科学仪器 8661万 41.76% 5789万 41.07% 2872万 43.23% 33.16%
医疗器械 5947万 28.67% 4137万 29.35% 1810万 27.25% 30.43%
交通运输 5224万 25.19% 3538万 25.10% 1685万 25.37% 32.26%
其他 907.7万 4.38% 632.0万 4.48% 275.7万 4.15% 30.38%
按产品分类 机加工件 1.844亿 88.92% 1.270亿 90.12% 5736万 86.35% 31.11%
装配件 1563万 7.54% 1088万 7.72% 475.7万 7.16% 30.43%
其他 640.9万 3.09% 303.8万 2.15% 337.2万 5.08% 52.61%
其他(补充) 94.69万 0.46% 1.036万 0.01% 93.66万 1.41% 98.91%
按地区分类 内销 1.073亿 51.74% 8010万 56.82% 2720万 40.95% 25.35%
外销 1.001亿 48.26% 6086万 43.18% 3922万 59.05% 39.19%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科学仪器 4364万 43.40% 2835万 42.01% 1530万 46.24% 35.05%
医疗器械 3143万 31.26% 2159万 32.00% 983.8万 29.74% 31.30%
交通运输 2207万 21.95% 1493万 22.12% 714.7万 21.61% 32.38%
其他 333.0万 3.31% 261.5万 3.88% 71.43万 2.16% 21.45%
其他(补充) 8.241万 0.08% -- -- -- -- --
按产品分类 机加工件 8280万 82.33% 5515万 81.72% 2765万 83.60% 33.40%
装配件 1331万 13.24% 935.3万 13.86% 395.9万 11.97% 29.74%
其他 437.0万 4.35% 298.5万 4.42% 138.5万 4.19% 31.69%
其他(补充) 8.241万 0.08% -- -- -- -- --
按地区分类 内销 5507万 54.76% 4005万 59.35% 1501万 45.38% 27.26%
外销 4550万 45.24% 2743万 40.65% 1807万 54.62% 39.71%
 
2023-03-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科学仪器 2362万 44.06% 1498万 42.74% 863.6万 46.57% 36.56%
医疗器械 1638万 30.55% 1137万 32.43% 500.8万 27.01% 30.58%
交通运输 1262万 23.54% 797.2万 22.74% 464.4万 25.04% 36.81%
其他 96.33万 1.80% 73.38万 2.09% 22.94万 1.24% 23.82%
其他(补充) 2.740万 0.05% -- -- -- -- --
 
经营评述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687.99万元,同比增加19.04%;其中国际市场销售收入12,355.46万元,同比增长23.45%;国内市场销售收入12,332.53万元,同比增长14.93%。全年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16.69万元,同比下降25.21%。1、业务开展情况在2024年度,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继续秉承“正直诚信、质量第一、变革创新、协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将产品质量和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围绕年度经营计划指标,灵活调整市场拓展策略,实现了业务的稳健发展。(1)主要业务领域开展情况在科学仪器领域,公司继续深化与赛默飞世尔等核心客户的合作,积极应对其业务重组带来的挑战,敏锐把握其新项目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强化与核心客户的紧密联系。随着与赛默飞世尔合作粘性不断提升,加之2023年度在公司新产品开发方面奠定的坚实基础,公司在报告期内与该客户的销售额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46%。在医疗器械领域,公司积极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挑战,在整体市场下行的情况下,继续加强与锐珂医疗等国际知名客户的合作,提升老客户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业务的稳定增长。通过积极拓展老客户新业务、开发新客户,2024年度新产品开发种类约370种,实现了503万元的销售额。新产品销售额比上年显著增加,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产品需求量在整个生命周期基本上遵循第一年小批量、后期逐年爬坡的规律,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将带来可预期的业务增长。在交通零部件领域,公司凭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服务能力和强大的工艺研发实力,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2024年度,公司继续加大在航空项目上的投入,中标率显著提升,航空整体业务相较于2023年增长达到65%。随着更多的项目在未来逐步量产,也会给交通零部件业务的增长带来驱动力。在半导体领域,公司将该领域作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继续加大在硬件设备和人才方面的投入。2024年度,公司与华海清科、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合作持续深入,销售额较2023年增长达到185%,半导体产品开发的新产品有386种。未来,公司将继续保持在半导体产品研发制造方面的较高投入,坚持高度柔性化的生产管理体系,力争在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制造领域实现敏捷制造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2)市场拓展与客户服务2024年度,公司继续深入市场调研,精准洞察市场需求和趋势,积极开拓新客户和新业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同步进行的策略,公司加强了与国外客户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了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同时,公司还不断优化客户服务流程和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深化与现有客户的合作、积极开拓新客户和新业务、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等措施,公司将努力实现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还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义务,实现可持续发展。2、生产运营(1)精益管理深化及生产效能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精益化管理战略,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管理优化措施,提升生产运营效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一,生产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公司通过全面梳理核心产品的工艺路径,对生产流程进行系统性优化,同时重点压缩关键设备的调试时间,使量产产品的标准工时较上年同期降低5.33%,使得生产成本相应下降。第二,质量管理强化与不良率下降。公司深入推进“定工艺、定机、定人”的标准化生产模式,通过明确工艺参数、固定设备配置及专人专岗操作,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在此模式下,产品不良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年度报废损失金额下降,质量管控水平显著提升。第三,精细化成本管控呈显成效。在辅助材料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集中采购、定额领用等措施,有效降低辅料消耗成本。第四,产能升级与工厂搬迁效益释放。2024年8月,上海阿为特工厂顺利完成整体搬迁工作,新工厂建筑面积6,708.65平方米,是原厂房的约1.5倍,其中可布置重型设备的一楼区域约4000平方米,是原厂房的约4倍。通过精心规划车间布局,新工厂增加20台/套新设备,整体产能储备得到一定的提升,关键工序设备得到有效补充。新工厂在物流规划、精益布局、数字化改造、高阶目视化等方面精益求精、科学设计,在功能布局上寻求新突破。在机床设备布局上,通过梳理、分析各类产品工艺,对机床设备进行科学组合,搭建了多条不同类别产品生产线,较好提升了机床利用率,现代化的厂房设计改善了生产布局合理性。在物流设计上,根据工艺流向精心设计,从进料检验到原材料入库、从车间领料到工序转料、从委外发料到半成品收料、从装配车间到成品仓库,不仅理顺了物流动线、减少了物流交叉与浪费,更是通过“定位、定量”管理,提升了空间利用率和物料周转效率,运营效率得到提升。随着新工厂的搬迁,新的办公环境也得以改善,为员工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工作场所,进一步提升了员工满意度。本次工厂搬迁是公司产能优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为后续业务扩张尤其是半导体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充足的硬件资源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硬件升级带动了整体运营效能的提升,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意义。(2)供应链优化与战略合作进展为实现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2024年4月,公司与业内专业的某表面处理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于该表面处理供应商处设立阿为特专用生产线,同时选派多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驻场指导,确保其依照公司的技术规范与时效要求开展生产。这一合作方式有力保障了公司表面处理产品专属化、柔性化生产,显著提升公司表面处理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更加高效地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此次合作构建了清晰流畅的业务流程,双方合作进展顺利。通过双方深度的资源协同与技术共享,不仅显著提升了整体生产效能,更强化了公司在精密制造领域的技术竞争力,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3、研发创新公司始终坚持“变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专注以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2024年研发费用投入1,756.92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12%。报告期内,公司共新增了7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新增专利技术的取得体现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及自主研发能力,有利于提升公司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研发改进方面,主要的突破性进展如下:精密加工技术领域。一种将内孔镗刀转为外圆镗刀的转换模块,通过夹持杆和转换块的结构设计,将内孔镗刀转变为外圆镗刀,实现高精度、高位置度圆柱加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加工局限性、精度低、成本高等问题。自适应夹持技术突破。公司研发了一种锻件轴类产品自适应夹紧装置,这是一种具有自我适应功能的夹具,能够根据工件的形状和尺寸自动进行夹紧和松开。自适应夹具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操作,适用于高端加工场合。自动化装配技术升级。开发完成系列自动化装配解决方案,创新自动虹膜结构实现多工件同步装配,自动化涂胶工装替代传统人工操作,不仅有效解决人工生产效率慢问题,产品一致性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高端装备技术不断优化。在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开发移动式平板C形臂数字化成像机械整机,完成质谱仪、电子显微镜等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工艺开发,打破原有的技术垄断。智能制造系统建设。报告期内顺利建成智能化软件测试平台,实现性能测试数据与客户物料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建立完善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可实现单件追溯,显著提升质量管理效率。上述技术成果已陆续投入产业化应用,预计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公司将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保持技术创新领先优势。4、人力资源建设(1)组织结构与团队建设在2024年度,公司与表面处理供应商开展业务合作,该供应商将其一组生产线专用于阿为特的相关表处产品。公司积极推进表处线的组织搭建工作,通过快速组建专业团队,明确岗位职责,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该生产线能够迅速投入运营并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标准。引入专业销售人才,加大对市场的开发力度。(2)人才招聘与培养为了拓宽人才招聘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公司积极开发新的校企合作资源。新增合作了6所院校,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同时为公司储备优秀人才。此外,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2024年度内,公司正式上线在线培训平台,并导入114节培训课程,内容涵盖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工程能力以及生产运营等。通过在线培训平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公司不断优化培训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培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5、数字化工厂建设报告期内,公司通过优化信息系统架构和强化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等能力。(1)财务管理系统优化公司基于OA平台成功开发了标准成本管理模块。该模块实现了OA系统与ERP、PLM、MES等系统间的数据实时交互,实时标准成本的精准计算,并及时推送销售毛利率等关键数据。通过该模块的运行,公司可及时获取准确的关键财务指标,为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极大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及时性。(2)项目管理体系升级公司依托OA平台成功开发了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实现了对标准件、毛利率、机器费率等基础数据的系统化管控,实现了询价与报价流程的系统化管理,实现报价成本的自动化核算。该模块的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样品报价效率,为迅速响应市场需求筑牢了根基。(3)信息系统集成建设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进了以下系统集成工作:①建立了PLM与ERP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了物料基础信息的自动化传输;②开发了工程变更单、产品变更管理的工作流,提升了单据处理效率;③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了业务审批周期。(4)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强化报告期内,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公司实施了数据中心硬件设备扩容、网络设备更新升级,此外还部署了先进的网络防护系统。这些措施全面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和系统安全性,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