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范围
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备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备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企业在许可范围内)。
主营构成分析
2024-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专用设备制造业 142.8亿 100.00% 118.7亿 100.00% 24.08亿 100.00% 16.86%
按产品分类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40.14亿 28.11% 33.27亿 28.02% 6.871亿 28.54% 17.12%
新能源设备板块 39.64亿 27.76% 36.97亿 31.14% 2.667亿 11.08% 6.73%
冶金设备板块 27.07亿 18.96% 21.78亿 18.35% 5.289亿 21.96% 19.54%
核心零部件板块 18.07亿 12.66% 13.39亿 11.28% 4.685亿 19.46% 25.93%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12.34亿 8.64% 9.857亿 8.30% 2.485亿 10.32% 20.13%
其他 5.542亿 3.88% 3.462亿 2.92% 2.081亿 8.64% 37.54%
按地区分类 境内销售 119.9亿 83.94% 102.3亿 86.14% 17.60亿 73.10% 14.68%
境外销售 22.93亿 16.06% 16.46亿 13.86% 6.477亿 26.90% 28.24%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专用设备制造业 70.06亿 100.00% 56.92亿 100.00% 13.14亿 100.00% 18.76%
按产品分类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21.40亿 30.54% 17.96亿 31.56% 3.432亿 26.12% 16.04%
冶金设备板块 16.09亿 22.97% 13.09亿 22.99% 3.005亿 22.87% 18.67%
新能源设备板块 14.27亿 20.37% 12.53亿 22.01% 1.747亿 13.29% 12.24%
核心零部件板块 8.096亿 11.56% 5.779亿 10.15% 2.317亿 17.63% 28.62%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5.939亿 8.48% 4.223亿 7.42% 1.717亿 13.06% 28.90%
其他 4.263亿 6.09% 3.340亿 5.87% 9234万 7.03% 21.66%
按地区分类 境内 54.36亿 77.59% 44.42亿 78.05% 9.934亿 75.60% 18.27%
境外 15.70亿 22.41% 12.49亿 21.95% 3.207亿 24.40% 20.42%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专用设备制造业 120.0亿 100.00% 95.25亿 100.00% 24.79亿 100.00% 20.65%
按产品分类 新能源设备板块 29.28亿 24.39% 24.18亿 25.39% 5.092亿 20.54% 17.39%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25.72亿 21.43% 19.65亿 20.63% 6.076亿 24.51% 23.62%
冶金设备板块 24.46亿 20.38% 19.52亿 20.50% 4.934亿 19.91% 20.18%
核心零部件板块 18.75亿 15.62% 14.18亿 14.88% 4.578亿 18.47% 24.41%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17.53亿 14.60% 15.08亿 15.83% 2.449亿 9.88% 13.97%
其他 4.296亿 3.58% 2.639亿 2.77% 1.657亿 6.69% 38.58%
按地区分类 境内销售 111.7亿 93.06% 87.93亿 92.32% 23.77亿 95.90% 21.28%
境外销售 8.328亿 6.94% 7.312亿 7.68% 1.016亿 4.10% 12.20%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专用设备制造业 62.27亿 100.00% 50.25亿 100.00% 12.02亿 100.00% 19.31%
按产品分类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16.49亿 26.48% 13.53亿 26.92% 2.965亿 24.67% 17.98%
冶金设备板块 14.49亿 23.28% 11.21亿 22.31% 3.285亿 27.32% 22.66%
新能源设备板块 13.60亿 21.83% 10.65亿 21.20% 2.942亿 24.47% 21.64%
核心零部件板块 8.574亿 13.77% 7.190亿 14.31% 1.384亿 11.51% 16.14%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7.640亿 12.27% 6.735亿 13.40% 9049万 7.53% 11.84%
其他 1.476亿 2.37% 9348万 1.86% 5409万 4.50% 36.65%
按地区分类 境内 58.13亿 93.35% 46.71亿 92.95% 11.42亿 95.02% 19.65%
境外 4.144亿 6.65% 3.544亿 7.05% 5993万 4.98% 14.46%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3.6亿 100.00% 82.77亿 100.00% 20.81亿 100.00% 20.09%
按产品分类 物料搬运设备板块 29.20亿 28.20% 24.76亿 29.91% 4.445亿 21.36% 15.22%
新能源设备板块 26.55亿 25.64% 22.32亿 26.97% 4.234亿 20.35% 15.94%
冶金设备板块 18.75亿 18.11% 13.42亿 16.21% 5.337亿 25.65% 28.46%
核心零部件板块 15.86亿 15.32% 12.34亿 14.91% 3.524亿 16.93% 22.21%
工程总包项目板块 10.34亿 9.99% 8.516亿 10.29% 1.828亿 8.78% 17.67%
其他 2.854亿 2.76% 1.414亿 1.71% 1.440亿 6.92% 50.45%
按地区分类 境内销售 94.11亿 90.86% 74.37亿 89.86% 19.73亿 94.84% 20.97%
境外销售 9.468亿 9.14% 8.394亿 10.14% 1.074亿 5.16% 11.34%
 
经营评述

1.主要业务公司是国家重型机械行业的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和新能源设备制造重点企业,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具备重大技术装备机电液一体化设计、制造、总装发运、安装调试及工程总承包能力,在重型机械行业内占有重要地位。公司主要从事物料搬运设备、冶金设备、新能源设备、传动与控制系统、船用设备等领域的大型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和销售,为冶金、港口、能源、矿山、工程、交通、造船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提供大型高端装备和智能服务解决方案。公司经营范围: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备、配件供应;金属制品、金属结构制造;工具、模具、模型设计、制造;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机电设备零件及制造、协作加工;起重机械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压力容器设计、制造;铸钢件、铸铁件、铸铜件、铸铝件、锻件加工制造;钢锭铸坯、钢材轧制、防尘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铸造工艺及材料技术开发;造型材料制造;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房地产开发;仓储;商业贸易;工程总承包;机电设备租赁及技术开发、咨询;计算机应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普通货运;国内货运代理;承办海上、陆路、航空国际货运代理(含报关、报验);人工搬运;货物包装;大型物件运输。(特业部分限下属企业在许可范围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报告期内,公司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因势利导,适时调整营销策略,保持了业绩的稳定增长。受益于国际贸易的增长拉动,国内外港口建设、海铁联运投资持续推进,公司主导产品中散料机械、港口机械订单合计同比增长34%,表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国际物流的繁荣促进了船舶需求的增长,公司大型船用曲轴订单饱满;风电作为核心清洁能源,是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202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在政策驱动和技术降本的加持下,风电项目招标同比显著增加,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兆瓦齿轮箱、高端球铁铸件、海陆塔筒的风电订单同比增长32%,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经营业绩增长。公司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发展策略,通过持续开展市场洞察与细分市场管理,深入分析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趋势,并据此动态调整营销策略,确保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在此过程中,持续关注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目标,捕捉客户对节能和智能的需求痛点,聚焦优势资源和重点产品持续发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此同时,公司引入数智化变革,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面向客户改造营销业务流程,显著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此外,公司持续加大新产品市场推广力度,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举办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报告期内,公司参加了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展示了公司在风电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吸引了业内诸多关注,展会上与海内外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承办“智慧·灵巧”铁水运输技术交流会,吸引国内宝钢、武钢、梅钢等30余家钢企代表参会,通过现场观摩的方式,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新产品在节能减排、资源优化、运输降本方面的优越性能;联合承办散料行业高端数智化发展论坛,围绕“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聚焦散料行业高端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客户提供高可靠性的智能化散料装卸产品。此外,公司投产的大型高端风电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具备30兆瓦级超大型风电核心部件、百万千瓦级火电汽缸、百吨级重型机械装备等高端铸件产品的样机开发和批量生产能力,可为电力能源、矿山、船舶等领域提供大型高端铸件,引领海、陆风电铸件大型化智能化发展趋势。2.经营模式(1)采购模式2024年公司聚焦供应链集成改革,深化采购模式转型,通过集采策略升级与数字化赋能,支撑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工作如下:①采购模式升级,分类施策推动采购模式向“集采、直供+数字化协同”转型;②建立健全采购降成本指标和管控体系,集采与直采双轮驱动支撑产品价格竞争力;③供应商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贸易商分类治理、建立供应商动态调整机制并强化质量联动机制。采购管理方面,采购类合格供方认证由供应链本部负责,外协类合格供方认证由运营改善本部负责,各经营单位在认定合格供方中选择采购,非认定合格供方采购需提交供方认证流程审批;公司大宗、通用物资实施集中定价和协议采购管理,经营单位按定价结果和协议采购价格执行采购;采购合同签订由经营单位按公司统一确定的制度、流程、合同文本实施;采购物料入库前经质量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入库由经营单位直接负责,供应商提供采购发票,采购员、质检员、库管员实施检查,确认收货。(2)生产模式公司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相关产品全部采取订单式生产。生产的焦炉机械、散料装卸机械、起重机械和港口机械等整机产品符合多品种小批次特点,均为非标定制型产品,采用单件小批生产;风电齿轮箱、轮毂、塔筒等核心零部件产品符合批量制造特点,采用批量生产。(3)销售模式公司多数产品采取交钥匙方式直接提供给终端客户,包括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调试等业务。部分设备、核心零部件等提供给总包方或整机厂商,经第三方再装配、工程调试后提供给终端客户。产品定价方式以变动成本法为主,以原材料、辅料、配套件等直采费用作为成本计价基础,结合市场供需关系、产品竞争力、协议采购价和客户资信等信息制定当期的产品价格,定价决策实施分级审批。公司所生产的重型机械产品单价较高、设计复杂、供应链长、制造周期长,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即:客户在取得设备控制权之前,预付部分货款,交货销售后形成一定额度的应收账款,随着设备的投产、运行等,逐步回收剩余尾款。大型设备通常客户要预留部分质量保证金,在质保期满且无质量争议后结清。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没有发生重大变化。2024年,公司董事会严格遵循《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以“战略引领、科学决策、风险防控”为核心定位,恪守忠实义务与勤勉责任,依法行使《公司章程》赋予的职权,扎实推进日常运作与决策,深化投资者关系管理,规范组织信息披露,不断推进治理效能提升,切实维护公司和全体股东权益。报告期内,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全面从严治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始终,紧紧团结依靠全体干部员工,锚定目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主要经营指标保持“逆势”高速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高,持续发展能力稳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81亿元,同比增长18.97%;实现利润总额5.79亿元,同比增长42.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亿元,同比增长37.12%;基本每股收益为0.2591元/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63.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73.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3.79元/股。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1)抓市场、保履约,聚力攻坚打赢“保增长”规模战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大市场、大客户。强化市场协同,风电、散料装卸领域订货分别同比增长32.2%、34%。深化央地合作,承揽央企订单66.2亿元,占订货总额34.8%,签订中矿集团国家战略项目散料码头设备大单,与国家能源集团开启公司层面战略合作新里程碑。报告期内,公司市场结构调整显成效。以落实“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五化战略为重点,国际化订货6.8亿美元,同比增长35%,签订煤码头区域总包7亿元大单、国外某大型集团万吨级斗轮取料机设备总包9.5亿元大单。智能化订货12.1亿元,同比增长33.8%,成功举办灵巧鱼雷车、智能化散料装卸产品现场推介会。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分别实现订货76.5亿元、30.1亿元、60.9亿元,同比增长44%、24.7%、15.3%。报告期内,公司产销组织效能不断放大。以精益管理为抓手,产品齐套率同比提高5%,重点项目现场安装周期压缩20%以上。三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生产全要素效率显著提升,设备智能化率达54.3%,大型高端风电铸件智能制造项目月产高端铸件大幅提升,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端大型精密铸件研制基地和全流程数智化标杆示范工厂。(2)抓资金、优成本,聚力攻坚打赢“提质增效”效益战报告期内,公司狠抓现金流管理。在所服务市场亏损面持续扩大、资金普遍紧张的背景下,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强化“两金”管理,两金占收入比相比上年下降,在营收规模增长19%的情况下,存货总量基本持平,存货周转率同比提升。开展“大干100天强抓回款”攻坚战,构建货款划回“三级联动”责任制,期间回款80.6亿元,创同期回款最高记录,有效扭转了现金流阶段性为负的被动局面。50余项高管挂帅疑难账款销号,回款9.6亿元。报告期内,公司集成供应链变革成效显著。坚持“集采、直供、共赢”原则,建立集采指标管理体系,187个品类实现集采管理,集采、直采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80%,供应端综合降成本11亿元,为对冲增支减利因素、实现全年利润目标提供巨大支撑。电子采购平台和数字化商城获国家软件著作权。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严控非增值费用支出,费用占收入比降低。“产、销、研、采、财”五位一体化降本增效机制长效运行,产品边贡率与复审比提升3个百分点。(3)抓创新、聚人才,聚力攻坚打赢“科技+人才”动力战报告期内,公司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研发成果丰硕。取得专利授权116项,完成“散料堆场全流程智能作业”等220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订货30.1亿元,同比增长24.7%。研发支撑企业未来增长的重大新产品、技术提升项目13项。C80专用及通用敞车三车翻车机、7.3米捣固焦炉设备、12G95型曲轴、26兆瓦海上风电核心铸件等全球最大、世界首台套产品成功出产,引领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期内,公司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变革扎实推进。确立“1261”(“1”指IPD集成产品研发机制,“2”指产品体系、技术体系,“6”指研发规划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制造工程能力、研发运作与支撑能力,“1”指研发智能运营平台)研发管理框架,推动产品研发向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异步开发和跨部门高效协同“三大转变”。开发通用模块66项,IPD运作机制试点应用,试点产品设计效率提升超25%。报告期内,公司人才赋能工程扎实推进。着力提升组织对市场敏捷反应和客户价值创造能力,制定了组织变革方案。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5%,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0.2%,投入2300余万元走访慰问员工3200余人次、办结实事18件,公司对核心人才吸引力明显增强,新入职员工582人。扎实开展“业务+管理”双能力提升培训,完善“1+3+3”(1年见习期、3年成长期、3年骨干期)人才梯次培养机制,开展“走进华为数智化转型研修班”等培训5.5万人次,人均培训31.8课时,培育精益人才50人,数智化转型“金种子”60人。完成辅助人员薪酬绩效改革,实现全员绩效指标体系全覆盖。(4)抓升级、促转型,聚力攻坚打赢“数智转型”变革战报告期内,公司全面开启数智化转型新征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通“端到端”业务流程,构建流程化组织,不断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能力。围绕五大业务领域,完成全流程数智化转型变革五年规划,输出一套“4A”架构方法和变革管理体系,确定变革子项目26个。报告期内,公司信息化系统加速升级。实现ERP二期、采购平台四期等16个信息化项目上线运行,ERP平台效率翻倍,车间无纸化平台赋能提效50%以上,智慧厂区系统广泛应用。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制造扎实推进。加工机床数据采集、立车集控等8个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全资子公司铸业公司、传动公司、起重机公司获评辽宁省智能工厂称号。智能焊接、机床集控等工序制造效率提升20%以上。(5)抓管理、强基础,聚力攻坚打赢“强基固本”持久战报告期内,公司“质量上上”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夯实重复性问题治理和产品质量对标提升机制,12类核心产品竞争力同比提高5%以上,客户端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96.3%,蝉联辽宁省机械行业品牌价值头名。报告期内,公司“精益管理”稳步有序实施。精益管理一期收官,初步构建了“4+2+2”新型精益运营管理模式,试点单位主导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累计提报精益改善提案2.6万项、创效3.4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安全生产稳定向好。安全管理“系统提升工程”两年行动第一阶段工作顺利收官,围绕千余个典型场景制定400余项制度和流程,实现安全管理从“想管”到“会管”转变,生产性轻伤事故率连续三年实现大幅下降,亿元收入生产性轻伤事故率远低于同行业平均值。强力推进外来作业“嵌入式”一体化和网格化管理,典型重复性隐患、违章同比下降45%、23%,获评国家级健康企业。报告期内,公司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凭借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卓越表现,评级由“BBB”级跃升至“A”评级,上榜证券时报“2024中国上市公司ESG百强”,成功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信息披露工作连续7年获深圳证券交易所最高评级“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