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证- - -(涨:-平:- 跌:-) 深证- - -(涨:-平:- 跌:-)
  • --
  • --
  • --
  • 成交量:--(手)
  • 成交额:--(万元)
  • --
  • 今开:--
  • 昨收:--
  • 最高:--
  • 最低:--
  • 换手:--
  • 市盈:--
  • 量比:--
  • 振幅:--
主营范围
许可项目:药品生产;药品委托生产;药品零售;药品批发;中药饮片代煎服务;保健食品生产;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化妆品生产;互联网信息服务;药品互联网信息服务;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一般项目:中药提取物生产;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中草药种植;中草药收购、地产中草药(不含中药饮片)购销;动物饲养;农副产品销售;食用农产品零售;初级农产品收购;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医用包装材料制造;化妆品零售;化妆品批发;包装服务;旅游开发项目策划咨询;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土地使用权租赁;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不含涉外调查);会议及展览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以上经营范围经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定为准)
主营构成分析
2024-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医药工业 70.38亿 56.82% 29.05亿 38.66% 41.33亿 84.85% 58.72%
医药商业 67.40亿 54.42% 61.53亿 81.87% 5.868亿 12.05% 8.71%
中药材资源 10.53亿 8.50% 9.608亿 12.78% 9209万 1.89% 8.75%
大健康及国际 4.612亿 3.72% 4.339亿 5.77% 2727万 0.56% 5.91%
其他(补充) 1.505亿 1.22% 1.294亿 1.72% 2117万 0.43% 14.06%
服务业及其他 320.6万 0.03% 173.6万 0.02% 146.9万 0.03% 45.83%
分部间抵销 -30.60亿 -24.70% -30.69亿 -40.83% 890.5万 0.18% --
按地区分类 西南 72.70亿 58.69% 53.77亿 71.54% 18.93亿 38.86% 26.03%
华东 23.64亿 19.09% 9.561亿 12.72% 14.08亿 28.91% 59.55%
华北 8.348亿 6.74% 2.844亿 3.78% 5.504亿 11.30% 65.93%
华南 7.990亿 6.45% 3.163亿 4.21% 4.826亿 9.91% 60.41%
华中 4.666亿 3.77% 2.135亿 2.84% 2.531亿 5.20% 54.24%
西北 2.978亿 2.40% 1.361亿 1.81% 1.617亿 3.32% 54.29%
东北 1.946亿 1.57% 9718万 1.29% 9747万 2.00% 50.07%
其他(补充) 1.505亿 1.22% 1.294亿 1.72% 2117万 0.43% 14.06%
境外 913.7万 0.07% 573.8万 0.08% 339.9万 0.07% 37.20%
 
2024-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产品分类 医药工业 52.33亿 66.94% 20.39亿 48.95% 31.93亿 87.46% 61.03%
医药商业 37.75亿 48.28% 34.14亿 81.96% 3.600亿 9.86% 9.54%
中药材资源 4.965亿 6.35% 4.487亿 10.77% 4785万 1.31% 9.64%
大健康 2.659亿 3.40% 2.411亿 5.79% 2480万 0.68% 9.33%
服务业及其他 322.2万 0.04% 143.5万 0.03% 178.8万 0.05% 55.48%
分部间抵销 -19.56亿 -25.02% -19.79亿 -47.51% 2350万 0.64% --
 
2023-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医药工业 103.9亿 66.49% 36.63亿 45.62% 67.25亿 88.57% 64.74%
医药商业 77.26亿 49.45% 69.84亿 86.98% 7.415亿 9.77% 9.60%
中药材资源 10.17亿 6.51% 9.363亿 11.66% 8035万 1.06% 7.90%
其他(补充) 1.245亿 0.80% 4839万 0.60% 7614万 1.00% 61.14%
服务业及其他 5224万 0.33% 4379万 0.55% 845.3万 0.11% 16.18%
分部间抵销 -36.84亿 -23.58% -36.46亿 -45.40% -3859万 -0.51% --
按产品分类 医药工业 108.4亿 69.38% 40.09亿 49.93% 68.30亿 89.95% 63.01%
医药商业 77.71亿 49.74% 69.85亿 86.99% 7.856亿 10.35% 10.11%
中药材资源 10.38亿 6.64% 9.418亿 11.73% 9575万 1.26% 9.23%
服务业及其他 7555万 0.48% 6355万 0.79% 1199万 0.16% 15.88%
分部间抵销 -41.00亿 -26.25% -39.70亿 -49.44% -1.306亿 -1.72% --
按地区分类 西南 82.74亿 52.96% 52.20亿 65.01% 30.54亿 40.22% 36.91%
华东 29.99亿 19.20% 12.40亿 15.44% 17.60亿 23.17% 58.67%
华北 13.90亿 8.90% 4.290亿 5.34% 9.608亿 12.65% 69.13%
华南 13.12亿 8.40% 5.014亿 6.24% 8.111亿 10.68% 61.80%
华中 7.233亿 4.63% 2.878亿 3.58% 4.355亿 5.74% 60.21%
西北 4.722亿 3.02% 1.894亿 2.36% 2.829亿 3.73% 59.90%
东北 3.184亿 2.04% 1.089亿 1.36% 2.095亿 2.76% 65.80%
其他(补充) 1.245亿 0.80% 4839万 0.60% 7614万 1.00% 61.14%
境外 873.3万 0.06% 554.7万 0.07% 318.6万 0.04% 36.48%
 
2023-06-30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医药工业 65.64亿 72.52% 24.53亿 54.36% 41.11亿 90.57% 62.63%
医药商业 48.80亿 53.91% 44.43亿 98.46% 4.373亿 9.63% 8.96%
服务业及其他 3093万 0.34% 2630万 0.58% 463.7万 0.10% 14.99%
分部间抵销 -24.23亿 -26.77% -24.10亿 -53.40% -1381万 -0.30% --
 
2022-12-31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分类 医药工业 87.85亿 62.53% 31.98亿 41.71% 55.87亿 87.54% 63.60%
医药商业 80.06亿 56.98% 72.47亿 94.51% 7.587亿 11.89% 9.48%
其他(补充) 6937万 0.49% 3577万 0.47% 3360万 0.53% 48.43%
服务业及其他 4510万 0.32% 3414万 0.45% 1096万 0.17% 24.31%
分部间抵销 -28.55亿 -20.32% -28.47亿 -37.13% -808.1万 -0.13% --
按地区分类 西南 83.37亿 59.34% 53.56亿 69.84% 29.81亿 46.71% 35.76%
华东 22.98亿 16.35% 10.39亿 13.55% 12.59亿 19.72% 54.78%
华北 11.39亿 8.11% 3.706亿 4.83% 7.684亿 12.04% 67.46%
华南 10.80亿 7.69% 4.127亿 5.38% 6.671亿 10.45% 61.78%
华中 5.270亿 3.75% 2.223亿 2.90% 3.047亿 4.77% 57.82%
西北 3.154亿 2.24% 1.306亿 1.70% 1.848亿 2.89% 58.58%
东北 2.786亿 1.98% 9632万 1.26% 1.823亿 2.86% 65.43%
其他(补充) 6937万 0.49% 3577万 0.47% 3360万 0.53% 48.43%
境外 685.1万 0.05% 514.4万 0.07% 170.7万 0.03% 24.91%
 
经营评述

2024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国药集团整体部署及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顶住行业凛冬,坚持聚焦医药战略,全面深化改革,重塑调整,夯基筑本,持续推进公司稳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受2023年同期高基数及部分产品社会库存较高,以及下属子公司补税影响,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同期下降,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86亿元,同比下降20.72%。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38亿元,同比下降32.25%;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67.40亿元,同比下降9.00%;中药材资源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0.53亿元,同比增长0.82%;大健康及国际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61亿元,同比增长39.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96.76%。1、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科研成果突出。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快推进科研项目进度,全年在研项目61项,其中中药19项(包括创新中药6项,改良型新药1项,古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2项,大品种二次开发9项),化药18项(包括创新药1项,改良型新药1项,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3项,仿制药13项),生物药3项,大健康产品4项,一致性评价17项;7个品种10个规格通过一致性评价,取得药品注册标准10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获得生产批件,获专利授权48项,其中发明专利9件。二是内外协同持续打造高质量科创平台。持续加强与院士,国医大师、高等院校及院所合作,与陈士林院士合作建立的“中药创新研究院士工作站”成功落地;联合发起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中药大模型;与国医大师林天东合作建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联合申报“特色中药资源发掘与评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及与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联合申报的“药物新型递送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入选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名单;与重庆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院校共建“宽仁—太极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公司完成涪陵和重庆两大科创中心建设,提升科研硬件实力。三是广纳贤才提升科研人才队伍质量。加大科研队伍人才引进力度,招聘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学家来做中药,用西方人能听懂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去解析中医开发中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全年引进博士2名,硕士31名,全职博士后3人,目前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在站8人;5人列入中国科协工程领域评审专家库,1人被列入第四批重庆市产业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持续营销变革,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夯实学术基础,推进营销协同。进一步完善循证医学,积极推动核心产品纳入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的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加速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报告期内,公司13个品种成功进入10项用药指南、19项专家共识、11项用药/防治方案;其中公司主推的重点核心产品获得了28项推荐证据。现代中药方面,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进入《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嗳气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腹胀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登革热诊疗方案》《儿童流行性感冒中医诊疗指南》《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四川省防控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恶心呕吐专家共识》,是目前唯一一个进入CINV相关指南的中成药;急支糖浆进入《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鼻窦炎口服液、辛芩颗粒两个品种进入《中西医结合嗅觉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鼻窦炎口服液产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辛芩颗粒还进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儿童腺样体肥大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通天口服液进入《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护肝颗粒进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其他独家产品/剂型中成药产品方面,正清风痛宁胶囊进入《中国膝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3)》;还少丹和三仁合剂进入《勃起功能障碍和早泄共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还少丹还进入《2型糖尿病相关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三仁合剂进入《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当归拈痛合剂进入《强直性脊柱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痛风(2024-03-14)》;白虎合剂进入《中医药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及辅助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第一版)》《河北省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化学药方面,盐酸吗啡缓释片进入《NCCN成人癌痛指南(2024.V2)》,益保世灵进入《女性盆腔炎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在上市后临床研究方面,公司积极推进重点产品临床研究项目启动会、方案论证会、医学专家会,组织召开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鼻窦炎口服液、通天口服液等产品医学项目方案论证及肝病领域和疼痛领域专家研讨会,组织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CINV诊疗指南共识发布会、鼻窦炎口服液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等,推动核心品种上市后循证医学体系建设。达成4个核心产品上市后研究医学项目合作,包括: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肿瘤化疗恶心呕吐的IIT研究和多中心RCT研究、通天口服液治疗脑卒中的RCT和RWS研究、鼻窦炎口服液治疗过敏性鼻炎的RWS研究、盐酸吗啡缓释片与羟考酮剂量转换的IIT研究。二是创新品牌传播,精准受众触达。一方面年轻化宣传,深入年轻群体。以藿香小可乐为宣传点开展“跨界传播”,提升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传播声量,开拓年轻消费市场,持续打造“太极藿小香”产品品牌IP,主品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等携手京东健康亮相伦敦时装周,跨界宣传提升品牌年轻活力。另一方面全媒体矩阵宣传。通过与人民网、央视、国医大师的合作,提升官媒声量和权威学术背书,提升品牌学术影响力;强化内容传播,通过医生患教、达人种草等方式深度触及消费者心智;O2O领域扩赛道,通过美团、饿了么平台多形式助力流量转化销量;持续投放重点城市的车身、地铁、电梯广告,提高品牌曝光度。联合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携手人民网人民健康举办“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太极劳动防暑节、组织“助力中高考”等公益活动,打造公益品牌行动,提升品牌形象。3、加快智改数转,精益智造水平一是统筹产能建设。报告期内,对“四大智造中心”进行再论证,深化设计方案,启动涪陵制药厂“灯塔工厂”建设及相关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树立质量典范。一方面强化体系打造标杆,质量管理成绩突出,全年QC课题注册立项169项,获得各级奖项50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市级22项。涪陵制药厂入选“全国质量标杆”,其“提高A3产品成品收率”项目荣获2024年全国一等成果奖,为全国QC成果奖项最高荣誉;天诚制药厂入选“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另一方面深化协同提升标准,通过自主研究及强化与各级药检院(所)战略合作,持续提升质量标准,全年参与国家标准研究27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培育牛黄”及西黄丸增加“培植牛黄”等量替代投料获批备案;涪陵制药厂、西南药业、桐君阁药厂、南充制药厂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是持续推进用绿降碳可持续发展。公司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582吨标煤/万元,低于目标值2.7%;万元年产值二氧化碳排放为0.1439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低于目标值22.6%;通过光伏应用节本降费200余万元,发电量300余万度,减少碳排放1670余吨。新增涪陵制药厂、中药二厂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目前拥有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新增西南药业、桐君阁药厂、天诚制药厂、南充制药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4、深化医药商业协同,强化业务拓展一是深化医药商业平台融合运营。整合重庆商业平台和四川商业平台协同运营,强化“一个商业”建设,以集中采购持续夯实供应链基础,医疗端新增国家集采、省联采配送品规76个;零售端集采品种销售占比提高30%。二是加强业务终端拓展。全年新开发公立等级医院40家(含中医院7家),落户1家SPD项目;零售端提质规范,直营药店持续丰富平台品种,拓展新零售,全年新零售销售同比增长35%;规范加盟药店,加速整治清退加盟药店。5.加大产业链布局,做大中药材经营一是深化双基地建设和加强大品种运营。全年药材基地在地种植面积约21万亩,其中紫苏10万亩;紫苏、当归、黄芪、板蓝根、大青叶5个品种通过GAP基地延伸检查;与石柱县政府联合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抓好大品种战略储备、分级加工、趁鲜切制,半夏、紫苏叶、苍术、川芎等10个大品种销售额同比增长21%,紫苏叶、半夏全年销售过千吨。二是稳步推进虫草产业化。6、拓展大健康业务,加速中医药出海一是创新构建大健康销售体系。构建大健康产品矩阵,聚焦三大类别,以太极上草、贵细等为代表的高端精制饮片;以中药轻养生茶饮、藿香小可乐、藿香个护产品、急支润喉糖等为代表的大品种衍生品;以还少丹、补肾益寿胶囊、丹参口服液等为代表的补益类中成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线下推动“太极上草”在川渝、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市场上市;线上逐步构建私域运营体系,探索微博话题、直播带货等创新形式,提升销量,并携手小红书等平台,内容种草,转流量为销量。三是持续拓展进出口业务。全年获出口批件11个,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获荷兰、法国、西班牙注册批件;涪陵制药厂获阿联酋卫生部续认证;太极上草首次出口荷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五子衍宗丸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补肾益寿胶囊上架新加坡Guardian重点门店,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进入香港最大连锁门店——万宁,丹参口服液和通天口服液进入马来西亚同善医院,全年产品出口销售同比增长100%。7、加快数字化演进,提升数字化水平一是从业务线上驱动全产业链升级加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贯通全产业链,加速推进全链数字化进程。中药资源环节完成中药材智慧决策系统(一期),智慧中药处方追溯系统实现上线运行;生产环节持续建设完善APS、TMS、MES、WMS系统;质控环节实现LIMS、QMS、ELN系统上线;营销环节实现全域数字化洞察、广告决策、商务洞察等多个系统上线,完成终端数字化(二期)项目。二是管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动战略管控与管理线的打通,业财一体化项目实现主业单位ERP系统全覆盖;科研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一期上线,内控方面预算、司库、费控、审计系统上线,总部管理驾驶舱和可视化平台即将上线,办公数字化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三是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化生态。加快推进重庆中药行业首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项目,已注册企业480家(外部供应商93%),实现标识注册量1.1亿条、解析量1.08亿次。成功揭榜挂帅承建“现代中药+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于一体的重庆现代中药“产业大脑”建设项目。8、强化合规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一是深化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严格落实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和“三重一大”决策事项要求。二是持续组织变革。重塑营销组织,撤销原营管中心,成立市场中心和销售中心,整合普药产品群和新零售部,优化组织结构;完成本部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将本部职能部门精简至16个;加大干部轮岗交流调整力度,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热情,提升管理效能。三是强化风险管控与内控管理,深化大监督体系,推进多领域、多条线专项检查,防范债权风险,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压降资产负债率,提升经营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