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 | 14.63亿 | 95.36% | 11.47亿 | 94.53% | 3.169亿 | 98.47% | 21.66% |
其他(补充) | 4096万 | 2.67% | 4017万 | 3.31% | 79.23万 | 0.25% | 1.93% | |
其他 | 3029万 | 1.97% | 2614万 | 2.16% | 414.6万 | 1.29% | 13.69% | |
按产品分类 | 压缩机零部件 | 8.307亿 | 54.13% | 6.585亿 | 54.30% | 1.722亿 | 53.49% | 20.73% |
汽车零部件 | 6.328亿 | 41.23% | 4.880亿 | 40.24% | 1.448亿 | 44.97% | 22.88% | |
其他(补充) | 4096万 | 2.67% | 4017万 | 3.31% | 79.23万 | 0.25% | 1.93% | |
其他 | 3029万 | 1.97% | 2614万 | 2.16% | 414.6万 | 1.29% | 13.69%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11.06亿 | 72.04% | 8.839亿 | 72.88% | 2.218亿 | 68.90% | 20.06% |
境外 | 3.881亿 | 25.29% | 2.888亿 | 23.81% | 9931万 | 30.85% | 25.59% | |
其他(补充) | 4096万 | 2.67% | 4017万 | 3.31% | 79.23万 | 0.25% | 1.93% | |
2024-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产品分类 | 压缩机零部件 | 4.193亿 | 53.98% | 3.291亿 | 54.98% | 9018万 | 50.64% | 21.51% |
汽车零部件 | 3.267亿 | 42.07% | 2.415亿 | 40.34% | 8523万 | 47.86% | 26.08% | |
其他 | 3068万 | 3.95% | 2801万 | 4.68% | 266.8万 | 1.50% | 8.70%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5.611亿 | 72.25% | 4.449亿 | 74.32% | 1.162亿 | 65.27% | 20.71% |
境外 | 2.156亿 | 27.75% | 1.537亿 | 25.68% | 6185万 | 34.73% | 28.69% | |
2023-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 | 13.77亿 | 95.71% | 10.36亿 | 94.71% | 3.418亿 | 98.87% | 24.81% |
其他(补充) | 3686万 | 2.56% | 3555万 | 3.25% | 130.9万 | 0.38% | 3.55% | |
其他 | 2491万 | 1.73% | 2233万 | 2.04% | 258.5万 | 0.75% | 10.38% | |
按产品分类 | 压缩机零部件 | 7.390亿 | 51.34% | 5.705亿 | 52.17% | 1.684亿 | 48.72% | 22.79% |
汽车零部件 | 6.385亿 | 44.36% | 4.651亿 | 42.54% | 1.734亿 | 50.15% | 27.15% | |
其他(补充) | 3686万 | 2.56% | 3555万 | 3.25% | 130.9万 | 0.38% | 3.55% | |
其他 | 2491万 | 1.73% | 2233万 | 2.04% | 258.5万 | 0.75% | 10.38%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9.903亿 | 68.81% | 7.743亿 | 70.80% | 2.160亿 | 62.49% | 21.81% |
境外 | 4.121亿 | 28.63% | 2.837亿 | 25.95% | 1.284亿 | 37.13% | 31.15% | |
其他(补充) | 3686万 | 2.56% | 3555万 | 3.25% | 130.9万 | 0.38% | 3.55% | |
2023-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产品分类 | 压缩机零部件 | 4.136亿 | 55.35% | 3.161亿 | 55.98% | 9745万 | 53.43% | 23.56% |
汽车零部件 | 3.072亿 | 41.11% | 2.237亿 | 39.61% | 8345万 | 45.75% | 27.17% | |
其他 | 2641万 | 3.54% | 2491万 | 4.41% | 150.0万 | 0.82% | 5.68% | |
按地区分类 | 境内 | 5.403亿 | 72.32% | -- | -- | -- | -- | -- |
境外 | 2.068亿 | 27.68% | -- | -- | -- | -- | -- | |
2022-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2.29亿 | 95.43% | 9.692亿 | 94.39% | 2.594亿 | 99.52% | 21.11% |
其他(补充) | 3297万 | 2.56% | 3285万 | 3.20% | 12.80万 | 0.05% | 0.39% | |
其他 | 2590万 | 2.01% | 2477万 | 2.41% | 112.7万 | 0.43% | 4.35% | |
按产品分类 | 压缩机零部件 | 6.800亿 | 52.82% | 5.268亿 | 51.31% | 1.532亿 | 58.78% | 22.53% |
汽车零部件 | 5.486亿 | 42.61% | 4.424亿 | 43.08% | 1.062亿 | 40.74% | 19.35% | |
其他(补充) | 3297万 | 2.56% | 3285万 | 3.20% | 12.80万 | 0.05% | 0.39% | |
其他 | 2590万 | 2.01% | 2477万 | 2.41% | 112.7万 | 0.43% | 4.35%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销售 | 9.032亿 | 70.15% | 7.101亿 | 69.15% | 1.931亿 | 74.10% | 21.38% |
国外销售 | 3.513亿 | 27.28% | 2.839亿 | 27.65% | 6737万 | 25.85% | 19.18% | |
其他(补充) | 3297万 | 2.56% | 3285万 | 3.20% | 12.80万 | 0.05% | 0.39% | |
报告期内,公司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积极应对市场变幻的大环境,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抢抓市场机遇,齐心协力围绕年度目标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3,472.81万元,同比增加6.63%。具体经营思路如下:(一)专注压缩机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业务,稳健推动公司发展2024年度,公司压缩机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83,072.02万元,同比增长12.42%,主要系空调行业终端市场需求增长拉动公司销量增长,公司在原有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扩产项目,压缩机泵体五大件产品的产销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市场竞争优势,整体业务结构呈现出良好态势;汽车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63,276.26万元,同比增长-0.90%,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零部件技术改造项目,目前控制臂生产线调试完成,已转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新能源汽车空调装置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核心零部件已导入量产。未来,公司将在已有技术及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客户、新技术及新市场,积极响应行业变化,稳健推动公司发展。(二)持续深化精益管理,挖掘降本增效潜力2024年度,公司始终把降本增效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挖掘自身潜力,通过工艺材料降本、自动化省人化、模具结构优化等措施的落地,使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提升。同时,公司通过目标管理常态化运行、提案改善管理、6S管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提质减存”主题推进项目等措施持续深化精益管理。(三)着力技术研发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始终将技术研发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体系,以应对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以及家电行业智能化、高效化、节能化的发展趋势。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2.61%,重点布局粉末冶金等新材料产品、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轴及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动静盘、电子转向铝件产品、汽车底盘控制臂等汽车轻量化产品,核心技术自主化率进一步提升。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伙伴的协同创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成功开发出多款新产品,取得客户的一致认可。未来,公司将深化创新生态建设,以技术突破引领市场竞争力,助力客户实现低碳化与智能化转型。(四)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培养计划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公司持续推进优化人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与相关院校达成战略性人才培养共识,签订“百达订单班”培养协议,为公司精准输送专业技能人才,同步推进大学生启航计划,吸纳高校优秀毕业生;强化内部讲师团队培育,持续优化内部培训体系,确保培训质量与效果双提升;践行任职资格与绩效考核双轨并行的人才成长体系,全方位赋能员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