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0.02亿 | 100.00% | 35.49亿 | 100.00% | 4.531亿 | 100.00% | 11.32%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 | 18.11亿 | 45.25% | 15.60亿 | 43.97% | 2.503亿 | 55.24% | 13.82% |
发电机组 | 15.06亿 | 37.63% | 13.92亿 | 39.23% | 1.138亿 | 25.12% | 7.56% |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3.691亿 | 9.22% | 3.680亿 | 10.37% | 113.1万 | 0.25% | 0.31% | |
其他(补充) | 3.162亿 | 7.90% | 2.284亿 | 6.44% | 8786万 | 19.39% | 27.78%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29.27亿 | 73.14% | 25.63亿 | 72.23% | 3.637亿 | 80.28% | 12.43% |
国外 | 10.75亿 | 26.86% | 9.856亿 | 27.77% | 8937万 | 19.72% | 8.31% | |
2024-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9.08亿 | 100.00% | 16.59亿 | 100.00% | 2.494亿 | 100.00% | 13.07%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 | 9.296亿 | 48.71% | 7.838亿 | 47.24% | 1.458亿 | 58.47% | 15.69% |
发电机组 | 6.019亿 | 31.54% | 5.464亿 | 32.94% | 5544万 | 22.23% | 9.21% | |
其他(补充) | 1.976亿 | 10.36% | 1.510亿 | 9.10% | 4664万 | 18.70% | 23.60% |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1.793亿 | 9.40% | 1.778亿 | 10.72% | 150.9万 | 0.61% | 0.84%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15.02亿 | 78.70% | 12.91亿 | 77.81% | 2.110亿 | 84.58% | 14.05% |
国外 | 4.066亿 | 21.30% | 3.681亿 | 22.19% | 3847万 | 15.42% | 9.46% | |
2023-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37.62亿 | 100.00% | 33.06亿 | 100.00% | 4.556亿 | 100.00% | 12.11%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 | 19.73亿 | 52.45% | 16.76亿 | 50.68% | 2.973亿 | 65.26% | 15.07% |
发电机组 | 10.88亿 | 28.92% | 10.00亿 | 30.25% | 8761万 | 19.23% | 8.05% | |
材料及其他 | 3.820亿 | 10.15% | 3.179亿 | 9.61% | 6412万 | 14.07% | 16.79% |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3.191亿 | 8.48% | 3.126亿 | 9.45% | 655.7万 | 1.44% | 2.05%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31.62亿 | 84.05% | 27.65亿 | 83.63% | 3.970亿 | 87.15% | 12.56% |
国外 | 5.999亿 | 15.95% | 5.413亿 | 16.37% | 5856万 | 12.85% | 9.76% | |
2023-06-30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8.89亿 | 100.00% | 16.47亿 | 100.00% | 2.422亿 | 100.00% | 12.82%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 | 10.53亿 | 55.72% | 8.900亿 | 54.04% | 1.627亿 | 67.16% | 15.45% |
发电机组 | 4.868亿 | 25.77% | 4.471亿 | 27.15% | 3965万 | 16.37% | 8.15% | |
材料及其他 | 2.303亿 | 12.19% | 1.916亿 | 11.63% | 3871万 | 15.98% | 16.81% |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1.194亿 | 6.32% | 1.182亿 | 7.18% | 117.8万 | 0.49% | 0.99%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16.13亿 | 85.36% | 13.96亿 | 84.74% | 2.171亿 | 89.62% | 13.46% |
国外 | 2.765亿 | 14.64% | 2.514亿 | 15.26% | 2514万 | 10.38% | 9.09% | |
2022-12-31 | 主营构成 | 主营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主营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按行业分类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34.55亿 | 100.00% | 29.97亿 | 100.00% | 4.578亿 | 100.00% | 13.25% |
按产品分类 | 发动机 | 17.72亿 | 51.30% | 14.87亿 | 49.62% | 2.853亿 | 62.31% | 16.10% |
发电机组 | 9.324亿 | 26.99% | 8.482亿 | 28.30% | 8421万 | 18.39% | 9.03% |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3.889亿 | 11.26% | 3.635亿 | 12.13% | 2534万 | 5.53% | 6.52% | |
材料及其他 | 3.611亿 | 10.45% | 2.981亿 | 9.95% | 6299万 | 13.76% | 17.45% | |
按地区分类 | 国内 | 30.11亿 | 87.17% | 25.93亿 | 86.51% | 4.188亿 | 91.47% | 13.91% |
国外 | 4.432亿 | 12.83% | 4.042亿 | 13.49% | 3904万 | 8.53% | 8.81% | |
公司主要开发、制造和销售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市场用30-13600马力的发动机及动力集成系统、发电机组及电力集成系统,兼顾经营柴油机零部件、船用齿轮箱配套等产品,并具有提供整套动力解决方案及电力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业务覆盖远洋、近海、内河和发电四个领域,船用发动机在内河和近海运输船、渔船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发电机组被广泛应用于船舶、通讯、数据中心、油田、医疗等行业。1、概述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及竞争激烈的行业发展态势,在董事会的战略引领下,公司紧密围绕年初既定策略,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上下凝心聚力,内外攻坚克难,努力保证交付,最终实现公司运行平稳发展。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各类发动机或发电机组2.35万台,同比下降0.14%,其中船用中速机0.5万台,发电机组1.27万台;实现营业收入40.02亿元,同比增长6.37%,其中国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1.10%。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且继续保持“营收增长大于销量增长,利润增长大于营收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彰显公司行业地位和抗周期能力。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船机业务市场转型全面展开,行业优势持续巩固中速机产品市场优势全面巩固,公司凭借技术路线优势以及产品性能优势,各系列中速机在认证、配套、排放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WH系列船机在远洋渔船、工程船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2024年,公司凭借“船用中速柴油机”成功入选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产品布局全面完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公司持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构建了以全燃料适配、低碳化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推出多款满足国内、国际严苛排放标准的船用动力产品,形成传统能源与低碳动力全面覆盖的全谱系产品矩阵。在传统燃料市场,完成WH25拖轮版、WH20重油辅机等10余款新品开发,关键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在替代能源市场,布局LNG、甲醇、电池等多种路线低碳动力产品,LNG微喷引燃机实现批量订单,甲醇双燃料机首配内河运输船,多个绿色标杆案例落地,领跑绿色航运动力赛道。增量市场空间挖掘,战略业务实现放量公司战略新引擎业务顺利推进,已形成稳定业务收入。自主推进系统实现订单落地,表面桨产品实现小批量配套;推进系统集成打包业务涵盖捕蟹船、36米高速客船等项目;“进口替代”战略落地,全系列船机市场突破实现多个“首次”高端市场,WH20共轨机首次配套高端邮轮市场,WH20重油辅机首次配套大型商船,完成对进口品牌替代;后市场业务新模式探索初具雏形,突破单一传统配件销售模式,实现了与前端产品的联动,全生命周期服务逐步落地,“销售、服务、备件一体化”营销策略成功拓宽拓深后市场渗透率,正逐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公司聚焦制造能力升级、质量管控、供应链协同三大核心领域,系统性构建高效运营体系,一是工艺、技改升级加速推进,高端智造水平再攀高峰,开展新产品工艺开发项目28项,重大领域20项固定资产投资,为高端产品批量生产奠定基础;二是“零缺陷”文化深化落地,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公司加速推动“零缺陷”理念渗透至生产全流程,建立质量信息实时反馈平台,核心部件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三是零件协同精准发力,供应链韧性强化,通过自制件产能爬坡、长周期外协件战略储备及意向订单预排产,构建弹性供应链体系,重点机型交付周期显著缩短。(2)陆用发电机组业务陆用发电机组产品在数据中心、油气田设备、机场、快递物流、风电、养殖等各类细分领域均实现突破。其中,凭借产品组合优势,在数据中心领域实现销量、收入的显著增长;凭借高可靠性、高经济性、高适应性等优势,为石油钻井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